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
/
中船重工集团750研究所来我司考察
资讯分类
[荐]

2016年十大海洋新闻揭晓

  • 分类: 公司新闻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5-06-02 01:29:00
  • 访问量: 991

【概要描述】 中船重工集团750研究所于2017年11月1日来我司实地考察,杨总亲自为客户演示我公司部分产品,客户给予我公司高度评价,不仅对公司的产品有了信任感,更对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文化赞叹有加,并确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考察期间既定我司数款畅销产品。   座谈交流,演示我司产品视频。

[荐]

中船重工集团750研究所来我司考察

【概要描述】 中船重工集团750研究所于2017年11月1日来我司实地考察,杨总亲自为客户演示我公司部分产品,客户给予我公司高度评价,不仅对公司的产品有了信任感,更对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文化赞叹有加,并确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考察期间既定我司数款畅销产品。   座谈交流,演示我司产品视频。

  • 分类: 公司新闻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0-07-14 14:19
  • 访问量: 0
详情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海洋事业也迎来了新的重要发展时期。这一年,“十三五”规划纲要的专章部署,为海洋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全国海洋工作会议提出的“十三五”总体思路,描绘了今后5年的海洋新蓝图;《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法》的颁布实施和《海洋环境保护法》的修订,推进了依法治海的进程;极地、大洋科学考察也是喜讯不断、捷报频传……

  今天,由本报发起并邀请海洋领域专家共同评选的2016年十大海洋新闻正式揭晓。我们期望借此和读者朋友、海洋工作者一起,梳理刚刚过去的一年,共同回顾这些令人难忘的重要时刻。

  1. 我国南沙永暑礁新建机场试飞成功
  1月6日,我国政府征用的两架民航客机先后从海口美兰机场起飞,经过近2小时飞行,平稳降落在南沙永暑礁新建机场,并于当日下午返回海口。永暑礁新建机场位于我国南沙永暑礁上,是我国目前最南端的一座机场。此次试飞成功证明该机场具备保障民航大型客机安全运行的能力,可为岛礁物资运输、人员往来、医疗救护等提供便捷的交通方式,同时将为南海地区的跨洋飞行提供新的备降机场和更为经济灵活的航线选择。

    2. “雪鹰601”成功飞越南极冰盖最高点
  当地时间1月9日17时54分,我国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成功飞越位于南极冰盖最高区域的中国南极昆仑站,不落地直接返回中山站。此次飞机持续飞行时间9小时4分钟,持续航程2623公里,全面验证了其动力系统、控制系统、续航能力和适应南极高原环境复杂条件的技术性能。“雪鹰601”首飞南极取得全面试飞成功,为我国南极事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引擎,标志着我国南极考察开始迈入“航空时代”。


  3. 我国自主研发的“潜龙二号”成功首潜,取得重大突破
  当地时间1月10日18时14分,“潜龙二号”稳稳地被吊至“向阳红10”船后甲板的支架上,我国自主研发的4500米级深海资源自主勘察系统圆满完成其大洋“首秀”。“潜龙二号”第一次在西南印度洋断桥热液区的下潜,获得了该区域近底微地形地貌和海底环境参数,实现了我国自主研发的深海勘察系统首次在洋中脊海底勘探。1月29日,海试现场验收专家组公布了对“潜龙二号”验收试验的考评结果:一致同意通过现场验收。这标志着我国在使用深海勘察系统进行海底硫化物调查领域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4. 全国海洋工作会议描绘“十三五”海洋发展新思路
  1月22日~23日,全国海洋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家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宏在工作报告中指出,“十三五”时期,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大力加强党的建设,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服从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中准确定位、主动作为。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推动海洋事业发展形成新动力、新格局、新途径、新空间和新成效。夯实经济富海、依法治海、生态管海、维权护海和能力强海五大体系,实施“蓝色海湾、南红北柳、生态岛礁、智慧海洋、雪龙探极、蛟龙探海”六项重点工程,奋力开创海洋强国建设新局面。

    5. 习近平签署主席令公布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法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2月26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闭幕,会议表决通过了《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法》。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42号主席令予以公布。《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法》是第一部规范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国家管辖范围以外海域从事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活动的法律。它的出台是我国法治海洋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积极履行国际义务的重要体现,对我国海洋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和人类和平利用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6. “十三五”规划纲要专章部署海洋发展
  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以“拓展蓝色经济空间”之名单列一章,对海洋发展进行部署,提出要坚持陆海统筹,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从顶层设计上为今后我国海洋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7. 中方表示坚决不接受不承认所谓南海仲裁裁决
  7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关于应菲律宾共和国请求建立的南海仲裁案仲裁庭所作裁决的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声明》,应菲律宾单方面请求建立的南海仲裁案仲裁庭7月12日作出的裁决是无效的,没有拘束力,中国不接受、不承认。当天,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来华出席第十八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的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时强调,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在任何情况下不受所谓菲律宾南海仲裁案裁决的影响。

8. 我国深潜科考进入万米时代
  6月22日~8月12日,中国科学院“探索一号”船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开展了我国首次综合性万米深渊科考。在此次科考中,我国自主研制的“海斗”号无人潜水器最大潜深达10767米,创造了我国无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及作业深度纪录,使我国成为继日、美两国之后,第三个拥有研制万米级无人潜水器能力的国家,标志着我国深海科考进入万米时代。

    9.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新修改的海洋环保法
  11月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海洋环境保护法》的决定。此次修改的《海洋环境保护法》,落实了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新要求,与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等法律相衔接,加大了违法处罚力度,体现了行政审批“放管服”改革。

  10.新极地科考破冰船开建
  11月30日,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与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上海正式签署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建造合同。这标志着我国自行建造的首艘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进入实质性建造阶段。12月20日,新极地考察破冰船正式开建。该船设计排水量13000吨级,计划建造时长28个月,是一艘能够在极区大洋安全航行、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新船建成并投入使用后,将与“雪龙”船一起,初步形成我国的极地科学考察船队,编队赴南北极进行科学考察和后勤补给。新船将发挥其独具特色的综合极区海洋调查能力,提升我国极地考察现场保障和支撑能力,极大促进我国极地事业发展。

关键词: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相关新闻

水下机器人展十八般武艺 精彩亮相海科展
 在刚刚结束的中国(青岛)国际海洋科技展览会上,来自国内外的海洋科技企业、科研机构展示了当下海洋科技领域最新的研发成果。各式各样的水下机器人成为展会上的亮点,它们可以搭载多种设备完成水域环境监测、水下搜救、水产养殖与渔业应用等多项任务。   有缆机器人成海底多面手   有缆式水下机器人是水下探测装备中的重要门类。青岛赶海机器人有限公司展出了T51系列驼载平台式水下机器人。T51是国内首创的水下运载平台,可以根据用户需求留有很多接口,方便与搭载的水下工具对接,保证数据通讯便捷有效。尽管它身形不大,但却可以携带机械手、地震接收仪、海底记录仪、激光3D扫描仪、激光粒度仪、3D图像声呐、水听器等多种设备,实现在水下的不同运动轨迹,或海底爬行,或定深飞行,甚至定高、定向航行,进行在线实时数据收集,可实现许多传统设备实现不了的作业,极大节约了海上作业时间,节省海上作业经费。   挖矿机器人海底显神功   广袤的海洋里深藏着丰富的矿藏资源。山东未来机器人有限公司展出了其自主研发的双五轴液压机械臂挖掘机器人,由于可以海底挖矿,它也吸引了不少参展观众的注意。这台机器人从外观看就是一个小型的挖掘机,前部是一个机械手臂,后端是用于放置物品的铁架,机器人从海底挖掘到的物品可以直接放入后面的铁架。这台机器人可以用于水下施工、深海挖掘、深海采矿、深海捕捞、深海沉船考古等。机器人身上携带高清浑水相机,操作人员可以在专门配备的显示器上观测到机器人的行踪。未来机器人还展出了水下观测机器人、水下探测机器人等多款水下机器人设备。   水下“白鲨”无障碍观测海底   在天津深之蓝海洋设备科技有限公司的展位上,一台外形酷似鲨鱼的机器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款名为白鲨MAX的水下智能机器人外观小巧,可在水下作业中发挥很大的作用。工作人员介绍,白鲨MAX是一款智能水下观测机器人,引入姿态控制模块和算法,可针对应用场景进行高度定制,即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配置不同的传感器。除此之外,它还采用了新设计的无刷一体化推进器,减小驱动器的体积、复杂度和成本。工作人员还介绍,它采用四旋翼垂直推进器和两水平推进器动力布局,可实现仰俯、横滚等姿态控制,使得机器人在复杂水况下也能轻松完成观测工作;并且可以使用遥控手柄、手机、平板电脑等来实现对机器人的控制,非常便捷。白鲨MAX可搭载高清摄像头、机械手、声呐、传感器、水下定位等设备,广泛应用于海洋牧场观测、管道检查、水下探索、危险区域调查等应用领域。   水下滑翔机监测海底动向   提起滑翔机,人们通常想到的是翱翔在天空中的飞机。然而,在海洋科技领域,水下滑翔机也是探索海洋的重要装备。今年海科展上,天津深之蓝海洋设备科技有限公司展出了一款名为“海翼”的水下滑翔机。这款外形酷似飞机的水下探测设备是一种将浮标、潜标技术与水下机器人技术相结合而研制出的一种无外挂推进装置,依靠自身浮力驱动的新型水下移动观测平台,具有低噪声、低能耗、投放回收方便、制造成本和作业费用低、作业周期长等特点,已逐渐成为一种通用的水下监测手段。 “海翼”在海洋监测方面曾经发挥过不小的作用,2014年 10月,“海翼”水下滑翔机首次在南海完成连续工作一个月,共获得220多个剖面观测数据,创造了我国水下滑翔机海上工作时间最长和航程最远的纪录。   水下机器人探测2000米深海   自主式水下机器人是一种具有智能性、自主性、灵活性的高端海洋仪器装备,可在海洋生态与动力环境自动监测,应急搜救,资源勘测等领域大显身手。中蓝海水自动化装备有限公司展出了“蓝水”系列自主水下机器人,它具有航程大、速度模块化、可靠性高、布放回收方便等特点。中蓝海水工作人员介绍,“蓝水2000”自主水下机器人最大工作深度可达到2000米,它采用新型碳纤维复合材料,里面嵌入应力感知传感器,保证机器人在深海复杂环境下的可靠性。 “蓝水2000”在操控上也十分人性化,可以实现任务配置、指令下达以及航迹的实时显示功能。可应用在海底探测、港口安防监测、海洋或水域环境监测、水下搜救、水产养殖与渔业应用等领域。
查看详情 白箭头 黑箭头
探索水下新科技 | 让海有界
深潜海底会看到什么? 万米——2020年11月,我国研发的万米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再次深潜到太平洋玛利亚纳海沟,随行摄影师“沧海号”深海着陆器向陆地传回了万米海底实时画面。 百米——2020年7月,公交车坠湖案件中,夜间搜救水上水下能见度较低,国内一家初创不久的水下机器人公司提供水下搜救机器人,为消防指战员在搜救任务中提供了重要帮助。  十米——潜水爱好者在浅海潜水,用相机或是水下摄影机器人记录下“人鱼共舞”的美妙画面。 随着人们对海洋探索的逐步深入,对探索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一个普通人,在没有任何工具的帮助下最多只能潜水约10米,如果想要了解海洋更深处的秘密,就需要机器人甚至是潜水器的帮助。 某公交车坠湖案件中使用的搜救机器人背后,是一家从北大实验室走出的公司——博雅工道。近期,这家水下智能装备企业刚刚完成了由领中资本领投,华和资本、鹏博投资、中关村启航创新基金跟投的亿元C轮融资。 2015年,新一轮全球海洋开发热潮的到来使得水下机器人需求急速攀升,国内涌现了不少研发水下机器人的公司,也陆续推出了许多形态各异的产品。 五年过去,这些公司也逐渐分化,筛选留下了部分实力更强的企业,博雅工道就是被“留下”的企业之一。水下机器人与陆地上运行的机器人相比,除防水外还有什么不同点?水下机器人市场何在?博雅工道被市场“留下”的秘诀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到这家公司,与博雅工道创始人熊明磊进行了一次深入交流。
查看详情 白箭头 黑箭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