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
/
中船重工集团750研究所来我司考察
资讯分类
[荐]

“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成功坐底10909米,创下最深纪录

  • 分类: 公司新闻
  • 作者:
  • 来源:海洋网
  • 发布时间:2025-06-02 01:28:59
  • 访问量: 53

【概要描述】 中船重工集团750研究所于2017年11月1日来我司实地考察,杨总亲自为客户演示我公司部分产品,客户给予我公司高度评价,不仅对公司的产品有了信任感,更对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文化赞叹有加,并确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考察期间既定我司数款畅销产品。   座谈交流,演示我司产品视频。

[荐]

中船重工集团750研究所来我司考察

【概要描述】 中船重工集团750研究所于2017年11月1日来我司实地考察,杨总亲自为客户演示我公司部分产品,客户给予我公司高度评价,不仅对公司的产品有了信任感,更对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文化赞叹有加,并确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考察期间既定我司数款畅销产品。   座谈交流,演示我司产品视频。

  • 分类: 公司新闻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0-07-14 14:19
  • 访问量: 0
详情

 北京时间111017时左右,成功坐底10909米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浮出水面,之后被回收至母船。10909米也是我国载人潜水器最深纪录。

 

  布放工作是在北京时间10日凌晨4时左右进行的。812分,“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后,3位潜航员在海底进行了约6个小时的采样工作——这是“奋斗者”号最长海底作业设计时间。

 

  所谓坐底,是在综合考虑潜水器速度、姿态和海底地质情况下,让潜水器人为地在海底着陆,有人将其形容为“踩一脚刹车”,以便于接下来在海底进行科考和作业。

 

  海底作业期间,通过潜水器搭载的声学通信系统,潜航员表达巡航万米感受:“万米的海底,妙不可言。”为保障3名潜航员吃得舒服、顺口,工作人员为潜航员准备的食物包里包括运动饮料、洗好的香梨,还有一人一份的“煎蛋+炒面”爱心套餐。

 

  2016年,研制万米潜水器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项目正式立项。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七〇二所副所长、“奋斗者”号总设计师叶聪告诉记者,走向深海并不容易,第一个难题就是海水带来的高压。万米载人潜水器要承受1000个大气压,相当于2000头非洲象踩在一个人的背上。这么大的压力,意味着潜水器的材料、结构设计等都面临巨大挑战。

 

  除了承受巨大水压,“奋斗者”号还要搭载相关人员、一系列科学设施等,在水中完成科考作业。这进一步加大了制造难度。

 

  “奋斗者”号具备覆盖全球海洋100%海域的作业能力,这有赖于一些关键技术的支撑,如载人潜水器球壳、浮力材料等。比如作为潜水器主结构之一的载人潜水器球壳,可以说是极限设计、极限制造。

 

  “奋斗者”号使用了钛合金材料。此外,科研人员大胆推翻原有的设计,改变了此前使用的瓜瓣焊接方法。所谓瓜瓣焊接方法,就是先制造西瓜瓣,再焊接为一个整球,但这种方法焊缝多、工期长。“奋斗者”号采用了半球焊接,工艺更难,但焊缝数减少了,可靠性显著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在“奋斗者”号研发与深海试验上,无锡举全市之力,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机制优势,根据需求协调众多科研机构、企业参与项目协同攻关。其中,有近30家无锡企业给予配套支持,核心钛合金半球设备成型在无锡完成。

 

  本次海试任务采用了“双船”保障模式,“探索一号”支持船和“探索二号”保障船累计可以搭乘科考队员120人。

 

  “探索一号”总长94.45米,型宽17.9米,排水量6250吨,续航能力大于1万海里。“探索二号”由海洋工程船改造而来,今年6月完工。值得一提的是,“探索二号”CTD绞车及收放装置、100吨门架式潜水器布放回收系统、1020米折臂伸缩吊等6项关键设备均实现国产化。

 

  1986年,我国成功研制第一艘载人潜水器——7103救生艇。虽然只能下潜300米,航速也只有四节,但它掀开了我国载人深潜新篇章。在载人潜水器方面,我国先后研制了“蛟龙”号、“深海勇士”号,此外还有“海斗”号、“海燕”号和“海翼”号等无人潜水器。

 

  海底万米深渊可谓是科研的“无人区”,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是“人无我无”的科考装备。以深渊进入技术、深渊探测技术为代表的深海技术,代表了当前国际深海工程技术领域的顶级水平。放眼全球,到访过万米深渊的全海深潜水器屈指可数。

 

  在此之前,1027日,“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下潜至10058米。这些年,我国参与载人潜水器的核心单位已经多达40多家,部分装置级的项目甚至引入了PK机制。

 

  之前我国已经有了万米无人潜水器,为什么还要研制万米载人潜水器呢?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研究员包更生解释,从技术角度来说,研制万米载人潜水器会推进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从科学角度来说,载人潜水器在进行水下科考时,机动性、巡航能力更强,可以搭载更多科考装备。所以既要有无人的,也要有载人的。(转自海洋网。记者陈瑜 过国忠 通讯员罗锦屏)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上一个 :
下一个 :

相关新闻

水下机器人展十八般武艺 精彩亮相海科展
 在刚刚结束的中国(青岛)国际海洋科技展览会上,来自国内外的海洋科技企业、科研机构展示了当下海洋科技领域最新的研发成果。各式各样的水下机器人成为展会上的亮点,它们可以搭载多种设备完成水域环境监测、水下搜救、水产养殖与渔业应用等多项任务。   有缆机器人成海底多面手   有缆式水下机器人是水下探测装备中的重要门类。青岛赶海机器人有限公司展出了T51系列驼载平台式水下机器人。T51是国内首创的水下运载平台,可以根据用户需求留有很多接口,方便与搭载的水下工具对接,保证数据通讯便捷有效。尽管它身形不大,但却可以携带机械手、地震接收仪、海底记录仪、激光3D扫描仪、激光粒度仪、3D图像声呐、水听器等多种设备,实现在水下的不同运动轨迹,或海底爬行,或定深飞行,甚至定高、定向航行,进行在线实时数据收集,可实现许多传统设备实现不了的作业,极大节约了海上作业时间,节省海上作业经费。   挖矿机器人海底显神功   广袤的海洋里深藏着丰富的矿藏资源。山东未来机器人有限公司展出了其自主研发的双五轴液压机械臂挖掘机器人,由于可以海底挖矿,它也吸引了不少参展观众的注意。这台机器人从外观看就是一个小型的挖掘机,前部是一个机械手臂,后端是用于放置物品的铁架,机器人从海底挖掘到的物品可以直接放入后面的铁架。这台机器人可以用于水下施工、深海挖掘、深海采矿、深海捕捞、深海沉船考古等。机器人身上携带高清浑水相机,操作人员可以在专门配备的显示器上观测到机器人的行踪。未来机器人还展出了水下观测机器人、水下探测机器人等多款水下机器人设备。   水下“白鲨”无障碍观测海底   在天津深之蓝海洋设备科技有限公司的展位上,一台外形酷似鲨鱼的机器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款名为白鲨MAX的水下智能机器人外观小巧,可在水下作业中发挥很大的作用。工作人员介绍,白鲨MAX是一款智能水下观测机器人,引入姿态控制模块和算法,可针对应用场景进行高度定制,即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配置不同的传感器。除此之外,它还采用了新设计的无刷一体化推进器,减小驱动器的体积、复杂度和成本。工作人员还介绍,它采用四旋翼垂直推进器和两水平推进器动力布局,可实现仰俯、横滚等姿态控制,使得机器人在复杂水况下也能轻松完成观测工作;并且可以使用遥控手柄、手机、平板电脑等来实现对机器人的控制,非常便捷。白鲨MAX可搭载高清摄像头、机械手、声呐、传感器、水下定位等设备,广泛应用于海洋牧场观测、管道检查、水下探索、危险区域调查等应用领域。   水下滑翔机监测海底动向   提起滑翔机,人们通常想到的是翱翔在天空中的飞机。然而,在海洋科技领域,水下滑翔机也是探索海洋的重要装备。今年海科展上,天津深之蓝海洋设备科技有限公司展出了一款名为“海翼”的水下滑翔机。这款外形酷似飞机的水下探测设备是一种将浮标、潜标技术与水下机器人技术相结合而研制出的一种无外挂推进装置,依靠自身浮力驱动的新型水下移动观测平台,具有低噪声、低能耗、投放回收方便、制造成本和作业费用低、作业周期长等特点,已逐渐成为一种通用的水下监测手段。 “海翼”在海洋监测方面曾经发挥过不小的作用,2014年 10月,“海翼”水下滑翔机首次在南海完成连续工作一个月,共获得220多个剖面观测数据,创造了我国水下滑翔机海上工作时间最长和航程最远的纪录。   水下机器人探测2000米深海   自主式水下机器人是一种具有智能性、自主性、灵活性的高端海洋仪器装备,可在海洋生态与动力环境自动监测,应急搜救,资源勘测等领域大显身手。中蓝海水自动化装备有限公司展出了“蓝水”系列自主水下机器人,它具有航程大、速度模块化、可靠性高、布放回收方便等特点。中蓝海水工作人员介绍,“蓝水2000”自主水下机器人最大工作深度可达到2000米,它采用新型碳纤维复合材料,里面嵌入应力感知传感器,保证机器人在深海复杂环境下的可靠性。 “蓝水2000”在操控上也十分人性化,可以实现任务配置、指令下达以及航迹的实时显示功能。可应用在海底探测、港口安防监测、海洋或水域环境监测、水下搜救、水产养殖与渔业应用等领域。
查看详情 白箭头 黑箭头
探索水下新科技 | 让海有界
深潜海底会看到什么? 万米——2020年11月,我国研发的万米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再次深潜到太平洋玛利亚纳海沟,随行摄影师“沧海号”深海着陆器向陆地传回了万米海底实时画面。 百米——2020年7月,公交车坠湖案件中,夜间搜救水上水下能见度较低,国内一家初创不久的水下机器人公司提供水下搜救机器人,为消防指战员在搜救任务中提供了重要帮助。  十米——潜水爱好者在浅海潜水,用相机或是水下摄影机器人记录下“人鱼共舞”的美妙画面。 随着人们对海洋探索的逐步深入,对探索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一个普通人,在没有任何工具的帮助下最多只能潜水约10米,如果想要了解海洋更深处的秘密,就需要机器人甚至是潜水器的帮助。 某公交车坠湖案件中使用的搜救机器人背后,是一家从北大实验室走出的公司——博雅工道。近期,这家水下智能装备企业刚刚完成了由领中资本领投,华和资本、鹏博投资、中关村启航创新基金跟投的亿元C轮融资。 2015年,新一轮全球海洋开发热潮的到来使得水下机器人需求急速攀升,国内涌现了不少研发水下机器人的公司,也陆续推出了许多形态各异的产品。 五年过去,这些公司也逐渐分化,筛选留下了部分实力更强的企业,博雅工道就是被“留下”的企业之一。水下机器人与陆地上运行的机器人相比,除防水外还有什么不同点?水下机器人市场何在?博雅工道被市场“留下”的秘诀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到这家公司,与博雅工道创始人熊明磊进行了一次深入交流。
查看详情 白箭头 黑箭头